牙粉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牙粉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中国股市显露狰狞或随时变脸

发布时间:2021-01-25 15:39:07 阅读: 来源:牙粉厂家

中国股市显露狰狞或随时变脸

A股的走势越来越怪异,而一些数据隐约之中昭示着一个不详的预兆——A股随时可能变脸。

12月22日是冬至,而那天的A股也应景地让股民出了一身“冷汗”。  当天的A股走势再次让人心惊肉跳,当天早盘,沪市曾一度大涨81个点冲高至3189.87点的新高,但随后出现快速跳水。正当大家以为A股要再次上演12月9日那样的暴跌行情时,沪市却又震荡翻红了。不过,翻红的沪指并没能让大多数股民开心起来,因为除了银行、电力以及煤炭等少数板块大涨之外,绝大多数板块都在暴跌,两市共有275只个股跌停,“二八行情”演绎得令人揪心。

A股的走势越来越怪异,而一些数据隐约之中昭示着一个不详的预兆——A股随时可能变脸。  根据沪深两市最新发布的数据,截至上周五,两市融资余额已达10001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短短一年时间内,融资余额增长幅度高达190%,成为本轮行情大涨的重要推动力。  当前离年末、月末、季末“三点一线”的时间窗口不到两周,按照一般惯例,年底市场流动性可能进一步缩减。而在这时两市融资余额超过万亿元,这让股市已经成为“炒钱”的新渠道现形,它正在跟实体经济争夺资金。  或者说,这波巨大的行情,没有给实体经济带来多少资金,反而让实体经济失血,抬高了企业融资成本。本来无经济基本面支撑的A股,如果反过来再去伤害实体经济,那它或许也就到顶了。  同时,A股市场持续的强势上涨态势吸引了基金不断提高仓位。近日,德圣基金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偏股基金仓位再度创下历史新高,升至90.47%;混合型基金平均仓位也升至85.21%,相比前一周上涨1.69个百分点。  在中国A股市场,一直流传着“88%魔咒”之说:即当偏股型基金基金仓位达到88%或以上时,A股将会见顶回落。  从理论上讲,“88%魔咒”的存在,是A股市场运行规律的一种体现。尽管全流通后,基金在A股市场的地位大不如前,但如果仅从存量资金角度来看,掌控数万亿资金流动的基金依然对A股市场的走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基金仓位的变化常被视为A股的风向标。  从历史经验上看,基金仓位超过88%的时候,往往意味着多方力量发挥到极致,随时可能出现变盘、大跌,著名财经人士刘晓博表示。  而这波牛市的产生有其宏观方面的原因。中国经济的发动机——房地产业已经增长乏力,未来不可能继续有效拉动经济,原有的“宽松货币政策+城镇化+房地产”的增长模式达到极致。  刘晓博认为,管理层未来想通过启动股市,通过IPO注册制改革,让资本市场成为新的资金池,并源源不断将资金导流到企业里,重新振兴实业。也就是说,从过去的“印钞票促增长”,变为“印股票促增长”。  市场正是在管理层的这一愿景的刺激下,在IPO注册制实施之前发动了这场短平快的行情。或者说,他们利用改革的时间差,把“印股票促增长”变成了“炒股票促增长”。  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推进,预计2015年监管层会加快A股排队企业的发行节奏。不过,注册制改革因涉及证券法修改等一系列举措,估计正式实施时间可能会在2016年后。IPO注册制意味着股票的巨量供应,以及平均市盈率的大幅降低。  但事实上,炒股票是无法促增长的,只能是一场资金空转的游戏。  刘晓博表示,管理层的希望,是慢牛走势,无缝链接未来的IPO注册制改革。但市场主力希望利润最大化。便将股市杠杆发挥到极致。在IPO注册制到来之前,在美元加息之前,在新兴经济体崩溃之前,将指数能炒多高就炒多高,然后出货走人。至于那一地鸡毛,由管理层来收拾,由赌输的股民来承担。  同信证券分析师胡红伟表示,融资融券本来就是加杠杆的行为,今年一些个股伴随着融资余额的不断增加而上涨,显示有资金通过融资加杠杆买入,这种方式在上涨过程中放大收益,下跌过程中必然也放大亏损,  至于蓝筹股,尤其是银行股,目前看似乎市盈率仍然有提升空间,但如果考虑到即将全面到来的利率市场化、金融业对民资开放和互联网金融搅局的因素,股价已经没有多少合理空间。  随着实体经济继续恶化,加上美元加息步伐越来越近,人民币汇率面临考验,A股或将迎来危机的全面爆发。  牛刀表示三个标志性事件的发生或将引爆中国股市:  一是美元指数突破100点,这个是外部因素。美元指数突破90点只会导致中国A股一天的暴跌,并不是毁灭性的,而美元指数突破100点那就等于一个月内在中国出逃的美元至少1万亿以上,这才会导致中国股市见顶,中国房价泡沫破灭和人民币大跌。  周二(12月23日)亚市盘初,美元指数继续走高,现已刷新8年半高点89.80,距离90大关仅有一步之遥。而美元突破100点,或仅需3个月时间。  二是人民币见顶后6个月内,这个是内部因素。中国M2是在6月份见顶的以120.96万亿巨大规模雄霸全球,此后5个月中国M2都没有超过6月份,只剩下12月份数据现在不明确,从目前情况来看,突破6月份的120.96万亿十分渺茫,  那么,这样就可以确定中国股市在M2见顶的6个月后,2015年1月开始见顶。中国M2以12.3%至12.6%,预期12月份在中国出逃的美元将高达6000亿至7000亿美元美元,按照6000亿最低规模来算,将会注销至少3.6万亿人民币,人民币M2有可能跌破118万亿。没有货币的支撑,股市就不可能维持下去,并且,五大商业银行至少有3家会爆发钱荒,产生挤兑。  三是外汇储备大幅锐减,这是内外因素一起产生作用。不要说什么中国有很多外汇储备,在央行向商业银行注资3848亿美元,我就看得出来,中国美元出逃越来越多,商业银行已经无法应对,中国可供流动的美元不会太多,就算每月减持1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也无济于事,远水根本救不了近火,迟早会发生大事。现在的外汇储备有多少呢?3.5万亿吧。12月份,央行、房地产等等行业就要面临还债高峰,没有1万亿美元可能无法应对。仅此一项,就够中国政府受的。  这三个方面,只要有一个发生作用,就有可能引爆股市危机的全面爆发。  所以,这场由资金推动的行情显然已经接近尾声。股市随时有可能变脸,显露出其狰狞的一面。

FT:中国股市战略定位正在转变  2008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环境和资金流向发生明显变化,加之中国推出4万亿刺激计划,整个中国的流动性体系在旧有框架下积累了一系列问题,直接结果就是影子银行的过度扩张。自2013年一季度以来,中国央行对内清理影子银行,对外鼓励境外人民币囤积并积极引导回流,展示了其重新梳理流动性分配体系的决心。  2014年,中国央行管理货币体系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新框架已逐步浮出水面。在过去十年的旧框架下,中国依赖资本流入产生流动性增量,银行承担主要流动性分销功能,而央行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进行总量调控。在新的框架下,境外人民币中心,境内股市、债市、私有银行,以及部分“转正”的影子银行和新兴互联网金融领域,都将成为有机组成部分。而股市在这个新型货币管理框架中将扮演尤其重要的角色。  首先,股市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长期具备投资吸引力的股市,将是促进人民币在境外加速囤积和回流中国的关键。在所谓“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框架下,境外人民币的囤积一方面依赖于中国外汇储备的良好运用以及以高铁为代表的过硬的产品和服务输出,另一方面,持有人民币的政府和机构需要一个具备持续吸引力的人民币投资市场。过去数年,主要以人民币升值为主的持币驱动力已不可持续,而“点心债”等人民币投资品市场的发展远逊预期。虽然债市随后肯定也将得到鼓励,作为吸纳回流人民币流动性的“池子”,但因为中国毕竟是后发货币崛起国,处于已有美元体系框架下,加之正经历经济结构转型关键时期,股市作为“池子”的优先度显然最高。  其次,过去十年里的旧有流动性分配体系积重难返,而股市的融资功能和流动性分配功能契合了整个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期的需求,其战略定位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2005至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前,强劲出口增长带来的持续资本流入确保了国内充足的流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出口商赚取美元,从境内银行换取人民币,央行又从银行买入这些美元,藉此向银行注入新增人民币流动性。在这个阶段,央行只需要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调节总量即可,银行承担了流动性分销的主要功能。2008年至2011年,外需不振导致资本流入放缓,再加上4万亿刺激计划启动后每年平均近9万亿的贷款增量,银行的放贷潜力日益消耗,贷存比不断攀升,资本充足率持续下降。  2011年以后,因为资本流入持续放缓,银行正常放贷潜力逐步耗尽,与此同时地方融资平台、国企和地产开发商的贷款需求丝毫不减,并日益依赖新增贷款来“借新还旧”避免违约,影子银行体系发展进入井喷期。本质上,影子银行就是正规银行加杠杆继续放贷的通道。通过同业市场的中转,银行将通过发行理财产品筹集来的大部分资金注入以信托为主的影子融资体系,而资金承接方仍然主要是地方融资平台和地产开发商。  自2013年以来,央行已意识到这一模式注定不可持续,特别是随着美国QE退出计划日益清晰,如果放任影子银行体系继续膨胀,中国很可能在某一时刻面临由影子融资产品集中违约引发的系统性风险,以及资本出逃的双重威胁。因此,自2013年初开始,针对银行与影子银行的主要纽带——同业市场,央行连出监管规定,并间接引发去年6月的流动性危机。  整个清理影子银行体系的过程,中国货币政策似乎进入真空期,即便经济放缓趋势日益明显,银行坏账压力明显增加,央行也一直顶住了降准降息的呼声,通过定向宽松来释放局部压力。因为如果影子银行问题得不到解决,降准降息不过是让货币流通又进入旧循环,进一步累积风险而已。一直到最近,这一针对货币流通环节的战役暂时告一段落,同时经济放缓态势确实比预期严重,央行才进行了一次降息。  央行应该已经认识到,银行的流动性分配功能因为过度绑定房地产业和地方融资平台,已是积重难返。中小企业融资,无论是通过窗口指导,还是定向宽松鼓励,都不见起色。旧有流动性分配框架已无力承担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任。  央行在2014年明显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众多人民币清算银行在伦敦、法兰克福、巴黎及卢森堡等地逐一确认,将极快增加境外人民币的囤积。更重要的是,人民币回流大陆的通道逐渐被拓宽,众多位于上海自贸区的企业将越来越容易获得境外人民币贷款。由于境外人民币普遍缺乏投资渠道,存贷款利率较低,回流大陆通道的拓宽将刺激境外各人民币中心的发展,同时也成为境内企业的一个新增融资渠道。  这一进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沪港通的开通。三千亿人民币对A股的投资规模接近香港人民币存款总额的三分之一。随着沪港通操作经验的累积,以及境外人民币囤积的加速,这一规模毫无疑问将继续扩大。独立于沪港通的规模,中国对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的批复在2014年也明显提速。截至3季度末,RQFII总额度已达到2833亿人民币,单是三季度批复的额度就有1396.5亿人民币。这些规模数据已证明,在中国政府规划的境外人民币回流目的地里,A股市场是首选。  海外人民币的囤积,将建立在所谓“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基础上。中国应该会通过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甚至直接借贷的方式,向选定国家借出美元外汇,鼓励他们购买中国的高铁、核能以及基建等产品或者服务,而关键是以人民币支付。这个过程既能消耗国内近几年积累的过剩产能,促进高附加值产业的全球扩张,又能主动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而要使这些国家愿意长期持有人民币,一个有吸引力的投资增值市场不可或缺。  同样是流动性流入中国,在旧有框架中,银行几乎是唯一指定流动性再分配“端口”。而新的框架里,股市则崛起为另一重要“端口”。如无意外,股票发行注册制,以及其它鼓励新兴中小企业上市的革新政策都将以快于预期的速度推进,因为目前的发行审批制本身已经不符合股市作为流动性分配“端口”的需要。  既然A股承担了长期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任,那么一个长期稳定上升的“慢牛市”才是最理想的发展路径。过去数年的熊市导致一大批优质蓝筹估值偏低,有很多甚至长期处于账面价值以下。在股市新战略定位逐渐清晰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轮爆发式的价值重估。然而这样一轮重估完成后,中国股市的长期表现还是会取决于“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进展、人民币国际化的快慢,以及整个经济结构转型的成功与否。  除了流动性因素,这届政府大力推动的国企改革也和股市的繁荣程度息息相关。不管是混合所有制改革,还是员工持股,又或者各个集团资产实现整体上市,如果当这些改革逐渐完成后的结果是股价持续下跌,所有参与方不能受益,那么后续改革进程将很难实现。(东方财富网)

中国股市:短期狂欢还是长期牛市?  自央行宣布降息以来,沪深股市一路高歌猛进,沪指甚至一举突破3000点大关,创44个月新高,沪深两市成交量破万亿,民间投资热情大涨。尽管随后股市经历了短暂的深度回调,但是不少人认为牛市依然可期。伴随股市的节节走高,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此前提出的“卖房买股”的言论被媒体误传并大范围传播,引发热议。此间,质疑与批判的声音不绝于耳,甚至证监会新闻发言人也做出表态,警示中小投资者不要被市场卖房炒股、借钱炒股的言论所误导,不要盲目跟风炒作。  此轮股市快速上涨的背景是什么?如何看待其中蕴含的风险?“卖房买股”言论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未来牛市是否可期?为探究以上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本期采访了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特邀成员、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是为“21世纪北京圆桌”第434期,以飨读者。(廉薇)  股市狂欢背后的推手  《21世纪》:今年中国经济增速不断下滑,多地楼市也是量价齐跌,11月以来,股市却屡创新高,您认为股市暴涨的宏观背景是什么?支撑这一轮快速上涨的原因是什么?  林采宜:股市的上涨或繁荣,与以下因素有关。  第一,从中长期来看,最根本的是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考察沪深两市共2000多家上市公司的盈利数据,今年第一和第二季度盈利见底的公司数量达到了70%,三季度已经出现了回升,这是股市上涨的基础之一。而经济转型期产能出清的效应,是使得整体经济增速下滑的同时企业盈利能力回升的原因。  第二,推动股市上涨的直接因素是资金链。今年四季度以来,整个市场无风险利率中枢在下移。尤其是两周前央行的降息,向市场传递了非常明确的预期,即中国的利率已经见顶,市场大都预计未来会进入降息通道,无论央行是否会持续降息,目前市场都在预测整体资金链会更加宽松。同时,理财产品收益率在下降。过去十年中国M2从10几万亿涨到100多万亿,发行的货币大部分都进入了房市,催生了房地产价格拼命上涨。过去两年,大量资金流入了理财产品,目前在银行、保险、信托、券商、基金和互联网理财中囤积了约40万亿资金,其中部分资金,尤其是货币市场基金由于收益率下降,流出理财产品,进入了股市。这是此轮大盘股暴涨的一个重要的资金力量。  第三,此轮股市大涨与现有的融资融券交易机制有关。券商从去年开展融资融券以来,通过信用交易机制,可以把现有的股票作为抵押,向券商进行融资交易,今年一、二季度融资业务部门每天开盘后就出现爆满的局面,用尽全部融资额度。融资制度提供了杠杆效应,放大了做多的力量,这是推动股市上涨的交易制度的力量。  第四,目前由于股指期货,国内市场有做多和做空两个方向,很多在股指期货做多的机构和个人,通过杠杆放大了做多的预期,在股市拼命拉升指数股,在两个市场都可以获利。所以,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都通过杠杆效应放大了股市目前做多的能量,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目前指数股、大盘股的放量上涨。  第五,预期。现在“资金牛”已经变成了“预期牛”,“预期牛”又会量化“资金牛”。  长期来看,我认为无风险利率下行和企业盈利提升是支撑因素,也是催化剂。这一轮股市涨势如此快速主要是“资金牛”和“预期牛”在发挥作用,而不是“改革牛”或企业的“盈利牛”。  刘纪鹏:可以看到,2014年中国资本市场整体处于徘徊和探索中,尽管最近行情突然向好,但是市场对快速上涨背后的成因,也就是中国经济是否完成了转型还不明确。此外,无论注册制,还是证监会探索自身的“监审分离”都尚未完成,整体行情尚不明确,所以我对这一轮行情还不敢下定结论。  暴涨暴跌下的风险  《21世纪》:近期,因为股市大涨,很多机构和散户纷纷通过融资融券业务等加杠杆操作,您如何看待股市快速上涨当中的风险?  林采宜:通过加杠杆操作这是国际惯例,实际上应该是对冲风险,而不是取消融资融券。应该放大融券,加强做空机制,在产品创新方面力度要增加。不应该对市场过多限制,那样会缺乏活力。任何市场不能完全没有泡沫,完全没有泡沫的市场就像没有泡沫的啤酒一样,就不好喝了。  要如何避免严重后果,应该增加双方力量的操作手段。比如现在股市中做多的能量很强,但是没有做空的手段。现在能够融券的品种非常有限,进行已经炒到很高价位的股票,想把券融过来,再抛空很难,操作上风险非常大,难度也很大,而且融券的品种非常有限。市场总是由空方和多方组成,现在多方力量可以通过杠杆放大能量,空方力量除了把股票卖了以外,没有能量去放大他自己做空的能量,这就造成多空双方市场操作能量的不对等。这个不对等与制度设计有关系,因为成熟的市场肯定是双边市场,双边市场就是多方有诸多手段来放大能量,空方也有足够手段来放大能量,进行多空对搏。多空对搏有一个好处,能够强化整个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而现在就等于多方拿着斧子上场,空方是赤手空拳。如果双方的力量能够均衡,市场价格发现机制就会更为成熟。当然市场会波动,但是波动后走向均衡的几率会更加。所以市场的发展不是把现在融资融券关掉,而是要发展更多的做空机制。其他绝大部分国家都有双边交易,比如香港市场有期权、个股期权、个股期货,但是国内市场没有这些产品,我们现在做空产品严重不足,所以每次中国股市一上涨就是疯涨,因为多空双方的能量和工具完全不对称。以前是单边市场,现在是准单边市场,这是由不成熟的交易制度设计所导致的。  《21世纪》:近期股市在暴涨之后又经历了暴跌,您认为这是否是正常回调?  林采宜:这是市场正常的回吐。因为大量获利后,券商等板块已经上涨100%以上。现在市场预期监管会收紧,因为证监会有几百家企业在排队IPO,只要IPO开闸,股市的供求关系马上就会改变。  此外,A股从2100点启动到现在,股指涨幅已经超过30%,没有出现过明显的回调,所以从理论来说回调是非常正常的,也是非常需要的。另外,市场目前预期监管当局会出台措施,包括证监会已经明确了新股发行注册制,注册制真正出台可能尚需时日,但目前已经过会以及在整理过程中的企业达到几百家,随时都可以放入市场,适当浇灭过热的股市,这也是一种正常的手段。  “卖房买股”的本来面目  《21世纪》:您之前提出一个“卖房买股”的观点,在市场上引起了很大反响。随后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在12月5日的表态中提到“中小投资者要理性投资,尊重市场、敬畏市场,不要被市场卖房炒股、借钱炒股的言论所误导,不要盲目跟风炒作”等。您能否对此做一些回应?  林采宜:新闻媒体报道中提及我所说的“卖房买股”,起因是今年11月26日我在公司的机构策略投资大会上的发言《经济转型周期中的大类资产配置思维》。首先我所谈的是大类资产配置,而非股评;其次,我面对的是职业投资人,而非普通老百姓。  第一,关于“卖房”的概念。我认为,目前的转型周期按照十年来看,中国房地产黄金十年已经结束,从2013年起,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下,过去连续12年上涨的房地产牛市应该已经结束。未来五年至八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在整体需求结构、人口结构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会经历较长的调整期。在这个调整期到来的初期,应该减少对这类资产的配置。这里不是指普通老百姓应该卖掉住房。大类资产配置中,资产指投资性资产,而不是住房。我更愿意把住房理解为特殊的耐用消费品,如果只有一套住房,这是消费的概念。但是,如果拥有五套、八套甚至更多的房产,在资产结构中是继续持有房地产还是持有权益类资产,这就需要在如何选择不同类别资产中做出决策,我是针对这个决策做出的建议。我认为房地产在未来五到八年中处于调整期,可能会下行,即便没有大幅下行,房地产本身的收益率已经很低,现在租金价格比非常低,同时价格上行的空间也很小,所以应该减少对这类资产的配置。  第二,关于“买股”的概念。从上市公司披露的数据来看,今年前两个季度上市公司的盈利见底,上市公司只是中国众多企业中的代表,可以从中看到整个实体经济正在走出衰退,站在复苏的起点上。这个时点上我说的“买股”,并不完全是指买上市公司的股票,不是炒股票的概念,而是购买企业的权益,也就是可以增持股权。经历过冬天后活下来的企业,下一轮就会步入复苏阶段,在复苏起点相对来说股权估值比较低,购买企业的股权比较便宜。所以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也是这个概念。  综上,我的观点是,从大类资产的配置而言,房地产现在处于下行周期的起点,实体经济现在是见底后处于上行的起点。所以资金应该流入实体经济,不要再去炒房产了,政府也一直强调要扶持实体经济。大类资产配置可以有各种方式,包括并购、第三板和其他的方式来持有企业股权。  我当时是在这样的语境下提出的“卖房买股”,是大类资产配置的概念,不是股评,也并不是让老百姓把房子卖掉去炒股票,这完全是两种概念。“卖房”不是卖住房,“买股”不是到二级市场炒股票,而是进入实体经济,去购买企业的股权,长期持有。  长期牛市可期?  《21世纪》:未来中国股市前景如何?中长期来看,牛市是否可期?  林采宜:长周期来看,牛市是可期的。  从政策面来看,第一,2015年之后,中国的改革会进入深水期,部分改革比如民生政策、财税政策改革会立竿见影。由于对未来社保形势预期的改善,以及当前民生支出的增加,都会增加中国老百姓对于医疗卫生、养老的消费支出。这是改革释放出的消费红利和产业红利。  第二,明年可能会在要素价格市场化方面进一步推动改革,进而推动国企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效率。这样来看,目前市场回报率非常低的亏损企业或项目可能会面临出清压力。这些出清会使劳动力、资金等有效资源离开低效率的企业或项目,进行更好的配置,这也能改善目前的信贷资产质量,促使资产回报率回升。  第三,今年政府取消了很多行政审批清单,我认为明年很可能推出政府的权力清单,即把行政审批权力进一步下放,减少政府对部分领域的干预,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随着整个权力清单的不断缩小,明年的制度效率应该也会有所提高。  从基本面来看,目前经济总量增速下行不可扭转,因为制造业过剩还没有完全出清,出清的过程将在明年持续一段时间,但在制造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下降的同时,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会继续上升。到今年第四季度,我个人估计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经达到48%-49%,明年可能会超过50%。通过结构调整或结构改善,制造业新兴产业,比如智能电器、医疗卫生、健康产业成长性较好。而产能过剩行业会持续苦闷,比如煤炭、有色金属等。国内无论从环保角度还是去产能角度,对煤炭行业都是噩耗。此次大宗商品、工业用金属价格下跌对国内的上游企业,以及生产原材料的采矿业也是一种打击。所以明年这些上游企业面临两重困境,一是产能过剩,包括煤炭行业遇冷、清洁能源的替代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压力;二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行,通过输入性价格传导形成压力。  刘纪鹏:当前的“三期叠加”,以及金融风险爆发期、政治社会变革的敏感期,都需要股市来化解。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需要一次性的政策调整,因为这不能化解货币市场的利率问题,需要的是降息降准。当良好的外部环境构造好之后,市场需要内部制度性变化,证监会需要变革,如果这些变革没有跟上,很难断定大牛市来了。  政策应该进行反思,我国M2总量接近110万亿,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世界第一大央行,总资产比美联储大1.5倍,为什么这么多资产不能引到股市中,为什么没有建成世界上最大最好的股市?  此次央行降息,领导一定要下狠心,在当前如此困难的时期,一定要抓好市场,资产市场事关信心问题,市场如果发展良好,财富会很快增值,就能够解决融资问题。所以,这次的牛市是需要我们讴歌的,但是我们希望是在有基础的背景下,形成良好的发展势头,扩大市值。因此改革中还需要配合政策的放松,稳住当前的经济增速,才能为市场带来信心。  我国股市为何七年沉寂?因为创业板用2800亿资金就创造了355家高价股,中小板、创业板宗旨是为中小企业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拯救了深交所,但是深交所的小小板和创业板却没有真正为中小企业服务,依然垄断。所以新三板的诞生、四板的发展是改革之路,不是简单总量政策放松和紧缩之争。  我多次提到股市的制度性问题,比如在一级市场上,家族企业一股独大,在二级市场上的减持不受任何限制。如果这两个问题得到改善,股市就有了上涨的基础。按照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可以支撑股市上到4000点。其中重要的是发展一个公平和正义的市场,解决这些年大家痛恨资本市场的内在问题。决策领导在政策上要保持新常态,不要无理由地加息和紧缩,要尊重市场的规律,侧重于改革上打破垄断,这也要求证监会的领导实实在在地本着保护投资人利益,在限制市场不公平的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关系上,平衡深市小盘的暴涨、新庄制的诞生和大盘蓝筹股发展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上,通过制度变革,为股民、投资者点赞,这样市场的基础才能巩固。(21世纪经济报道)

理想西溪金座

装修房子

民庆家园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