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粉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牙粉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最大红利

发布时间:2020-07-13 15:22:42 阅读: 来源:牙粉厂家

近一个月前的11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的观点,被部分网友评为年内“最令人鼓舞的语录”。12月19日,中央工作经济会议刚刚结束不久,在同一间会议室,李克强再论“改革红利”,不同的是,观点正在变为更加清晰的路径。

在当天举行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调研座谈会上,李克强在听取了上海、新疆等5个市区负责人的发言和11个省市领导的书面发言后,总结讲话时数次提到“改革红利”。他强调:“中国要实现真正的发展只能依靠改革。”

如果我们的GDP无法让人民群众的收入增长,那GDP增速再高,也是“自拉自唱”

李克强多次引用省市负责人的发言内容,以及他在基层调研时了解到的具体问题详论改革。他说,目前一些地区仍存在这攀比发展速度的现象。用发展来解决中国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是基础也是根本,但发展必须是实实在在的推进,不能盲目攀比。

“我们的经济发展应当实现一种‘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提高。”李克强说。

讲到收入问题时,他表示,“经济的增长应当与收入增长同步,因为大多数人民群众相对GDP的增长,更关心自己的收入”。

他强调:“如果我们的GDP无法让人民群众的收入增长,那GDP增速再高,也是‘自拉自唱’,并不利于发展,也不利于稳定。”

李克强反复强调“要重视就业和企业效益”。他说,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应当伴随着企业效益的增长,而且这种增长发展必须与能源、资源、环境三者相互协调。

他语重心长地向参会的各省区和部分部委负责人说:“大家的岗位是流动的,但我们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要在我们手中使我们的经济增长和能源、资源、环境相匹配。”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刻不容缓,”李克强加重语气说,“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着力点,首先要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

要把城镇化这一“最大潜力”与改革这一“最大红利”结合起来

在各省区负责人现场发言中,大家对“问题”和“困难”都讲得很透。李克强针对说,世界经济长期低迷是事实,而且很可能还会出现波折、反复,中国的经济发展,只能更多地依靠拉动内需,而目前最大的内需就是发展相对滞后的城镇化。他说:“城镇化是发展最大的潜力,而真正的发展必须要依靠改革。”

他引用地方负责人在发言中陈述的问题来阐述“改革潜力”:西部边境地区的一些建设项目,需要千里迢迢跑到中央汇报审批;中部地区的农业发展,受困于一家一户“一亩二分地”的现状,无法规模经营。

李克强针对此类状况说:“体制的改革包含着巨大的潜力。‘城镇化’这个最大潜力的发挥,只有通过‘改革’这个最大的红利才能实现。”

他鼓励各地方要深入探索如何将改革与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他说:“我们不仅要解放思想,还要打破部门利益,打破固有的一些利益格局,让基层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使中国实现持续发展。”

打破约束民营投资的“玻璃门”

李克强在讲话中表示,2013年,要顶住世界经济可能的下行压力,拉动内需发挥作用,投融资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他鼓励各地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投资。“已经规划好的项目,总量把握好,有些就可以让地方自己决定。同时,在投资过程中,既要公开招投标,也要引入民营资本。”

他说:“现在看来,民营投资受到的约束仍然很大。如果把这些所谓的‘弹簧门’卸掉,把‘玻璃门’打碎,那投资的潜力还是相当巨大的。”

在当天的会议中,李克强几次要求参会的中央部委和地方负责人要认真研究,厘清在投融资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他说,如果审批权限下放后不会造成新的产能过剩等问题,是否考虑可以让地方去自己决策;一些领域的盈利、亏损,让民营企业自己去投资、承担。

至于政府的“角色”,李克强说:“政府要做的,就是把握好宏观,控制好总量。”

财政改革要做牵一发动全身的事

在当天的讲话中,李克强突出强调了财税体制改革。他说,财税体制改革涉及整个服务业的发展和中西部地区发展等问题,要抓住一些关键环节,做牵一发动全身的事。

他在讲话中透露,明年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营业税改增值税”。他说,“营改增”不仅是税制的转换,而且能够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就业,并且减轻小微企业的负担。

李克强同时表示,在财税体制改革中要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他说,单一税种的财税体制改革,能够减少经营成本,但确实存在中央和地方如何分配的问题,所以更需要培育好地方的主体税种,要让地方政府减少收费,并且不过多依赖土地财政。

讲话中,李克强要求财政部和税务部门,既要让企业减负,又要培育财源、涵养税源;既要让地方政府积极性提高,又要让中央有更多的操控能力。他说:“我们要深入研究,给地方更多自主发展的权力。”

深入了解群众的改革诉求,通过改革让老百姓受益

讲话临近尾声,李克强反复强调,要通过改革让百姓受益。他说:“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受益。但我们要真正深入到基层,了解老百姓的改革诉求,看看他们到底希望改什么,怎么改。比如收入分配改革,比如城乡差别,等等。”

他说:“我们要通过公平竞争,让权利、机会、规则平等,让老百姓通过自己的合法努力获得应有的收益。但他同时也告诫参会者,要把握好全社会对改革的合理预期。”

他最后表示,改革既要有顶层设计,但同时更要依靠各地方的探索和创造,主要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这次座谈会,与一个月前的那场座谈会在会风上发生了变化:5位发言的地方负责人基本脱稿发言,没有照本宣科的空话套话,也没有“莺歌燕舞”的成绩总结。在李克强开宗明义“你们要直言啊,不汇报一般情况,只讲问题和建议”的鼓励下,“问题”和“建议”一直是每个发言者贯穿的主题词。座谈会自始至终是在李克强提问,省区市及部委负责人介绍、回答问题的真言互动过程中完成的,深入讨论的场景一再出现。

一位参会者会后评论说:如同对经济增长“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要求一样,这次座谈会的“水分”也被实实在在地 “挤干”了。(新华网,记者 付雁南 白真智 魏晞)

改革的方向至关重要

今日中国,改革的话题,总能引起热议。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国家更加富强,人民更加富裕,这是“改革”二字总能点燃激情、催人奋进的重要原因。

与30多年前刚刚起步时相比,今天人们对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大到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小到异地高考、医保接续的方案,诉求不同、角度不同,所期待的改革路径也难免不同。面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新形势,习近平语重心长告诫全党:“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

讲方向,最根本的是我们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从包产到户到价格闯关,从依法治国到政务公开,各项改革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我们才获得了广阔发展空间。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也是今天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不管改什么、怎么改,都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

恩格斯曾断言,社会主义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样的变化和改革,归根到底,就是要使社会主义制度更适应中国国情、更符合人民期盼。我们总说,中国太大、太特殊、变化太快,春节回家能变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短期人口迁徙”,淘宝网节日促销1小时就能卖出20亿元。适应中国国情、符合人民期盼,就需要将改革进行到底、让道路与时俱进。否则,谈不上完善制度,更谈不上方向正确。

如何体现正确的方向?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改革必须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什么是社会主义?人民幸福才是社会主义。我们推动改革、完善制度,目的就是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教育、医疗、住房、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当前改革面临的问题,大多与利益诉求有关。有人可能因为孩子户口在“北上广”而不赞成异地高考,也有人因为担心污染而反对在小区外建垃圾焚烧厂,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就有不同的意见表达,在具体改革上也有不同想法,这都很正常。

关键在于,无论是哪个层次、哪个领域的改革,都需想一想:这些改革措施,是不是保障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不是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是不是推动了社会进步?

同时,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兼顾好平衡好各方面关系,使所有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应有利益,这是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应有担当。

今天的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这个时候,方向失衡就会不进而退,欲渡黄河冰塞川;方向持正才能激流勇进,直挂云帆济沧海。正如习近平强调的“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成果由更多人共享、让更多人受益,贫富差距不断缩小,公平正义阳光普照,我们的改革就一定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既体现市场经济的效率,更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让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最大程度地承载民意、凝聚人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承继改革开放大业,与邓小平南方谈话一样,宣示着改革开放不动摇的决心。把人民利益放在最根本位置,不走老路、不走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人民日报)

英德西装制作

凭祥制作职业装

曲靖订做西服